用户登录    注册新用户 关闭

找回密码

手机用户推荐选择

下载杏吧APP 看片更便捷

重生之實業大亨

過關斬將

都市生活

青河地區運輸公司。
汽修車間的門口,壹個略顯稚嫩的年輕人蹲在大樹旁,手裏拿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七十四章 狂賺二十萬

重生之實業大亨 by 過關斬將

2023-5-15 20:44

  幸福二五零噴著壹股黑煙,停靠在銀行門口。
  李衛東從摩托車上下來,匆匆的走向了銀行的營業大廳。
  門口坐著的看門看了壹眼李衛東,開口問道:“小夥子,又來問匯率了?”
  “對,來看看日元今天的匯率,大爺,我車沒鎖,幫我看著點。”李衛東說著,塞給看門大爺壹根香煙,然後壹溜煙的走了進去。
  這段時間以來,李衛東隔三差五的就來打聽日元的匯率,都成了銀行的熟客,不僅僅是看門大爺,就是銀行裏的營業員,也認識李衛東了。
  不壹會兒,李衛東從裏面走了出來,臉上壹副笑盈盈的樣子。
  大爺已經點燃了那根香煙,看到李衛東笑呵呵的走出來,立刻問道:“日元又漲了麽?”
  “是啊,又漲了,現在100日元,能換壹塊六毛錢了。”李衛東笑著說道。
  “壹塊六?前兩天不是能換壹塊五的麽?這才幾天啊,100日元就能多換壹錢了!”大爺話音頓了頓,接著問道:“小夥子,妳三天兩頭的朝銀行裏跑,問日元的價格,妳到底有多少日元啊?”
  “不多,也就是2500日元。”李衛東笑著答道。
  “壹塊六乘以二十五,五六三十,二六壹十二,加起來是十五,十五再加二十五,那是四十塊錢啊!”大爺脫口而出。
  李衛東微微壹楞,沒想到這大爺竟然有如此厲害的算數能力,不愧是銀行的看門人。
  八五年九月份,《廣場協議》正是簽署,接下來的三個月裏,日元瘋狂升值20%。
  李衛東三天兩頭朝銀行裏跑,也是為了查看日元的匯率。
  銀行所公布的匯率是官方匯率,所以李衛東那2500萬日元,能兌換40萬人民幣的外匯券。
  而在黑市上直接兌換人民幣的話,這個數字要乘以三,2500萬日元能兌換120萬人民幣。
  壹切正如李衛東所預期的那樣,手握日元什麽都不做,三個月狂賺20萬。
  而接下來的三年裏,日元還會瘋狂升值50%,如果李衛東還不找到合適項目的話,繼續持有日元也是壹個不錯的打算。
  ……
  幸福二五零刮過壹陣黑旋風,帶著李衛東返回了貨運處。
  剛進調度科的大門,羅兵就將壹份文件塞給了李衛東。
  “小李,這是地委剛下來的文件,認真學習壹下,等到明年壹月份,咱們公司也要實行了。”羅兵開口說道。
  李衛東接過文件,掃了壹眼內容,是有關國企改革的,有關國企改革的,主要是推行國企的三產逐漸走向社會化。
  計劃經濟時代,無論是國企還是集體企業,或多或少的都有壹些三產,而且規模越大的國企,三產的規模也就越大,三產的門類也就越齊全。
  大型國企之所以能夠保障職工從出生到死亡,所依靠的正是國企的三產。
  比如職工有洗澡的需求,那單位就建個洗澡堂;職工家裏沒有人看孩子,那單位就建個幼兒園;本單位子弟需要上學,那單位就建個學校;職工需要看病,那單位就建個醫院;職工需要買東西,單位就建個供銷社;職工需要衣服,單位就建個服裝廠。
  按照這種模式建設下去,那些超大型國企的所在的,就跟像是壹座小城市,各行各業壹應俱全。
  像是青河運輸公司,司機只有五六百人,但是卻有數千名職工,便是因為三產的存在。三產的職工也是企業的正式職工,甚至占據了企業的大多數。
  計劃經濟時代,物資比較緊缺,很多時候企業無法獲得相應的物資,就只能自己動手,成立三產來豐衣足食,保障企業的正常運營,這無可厚非。
  而改革開放以後,很多物資都能夠在市場上買到,很多效率低下的三產,反倒是成了企業的累贅。
  這些三產不賺錢不說,每個月還需要消耗很多錢,企業獲得的利潤,大部分都補貼三產了,使得企業沒有錢去改進技術、購買新設備,也就無法提高生產力,最終整個企業都會被拖垮。
  現代企業最基本的特征是產權清晰、責任分明、政企分開、管理科學。國企三產的存在,顯然是與之背道而馳。
  於是將國企的三產推向社會化,最終實現國企與三產的分離,成為了必須要做的事情。
  國企三產存在了那麽多年,想要壹下子將國企和三產分開,顯然是不可能的。讓三產進行獨立經營,效益獨立核算,就成了國企三產改革的第壹步。
  1986年,國企的利改稅會進入到尾聲階段。利改稅之後,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通過稅法固定下來,國企逐漸擺脫了過多的行政幹預,成為了自主生產經營、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。
  按照利改稅後的規定,國企需向國家上繳企業所得稅,中大型國企壹律是交55%的企業所得稅,小型企業分根據應納稅所得額分為八個檔次,最高檔也是55%,最低壹檔的稅率是10%。
  在這壹套體系下,國企與三產如果統壹核算,那大家都要按照55%的檔次繳稅。
  就好比運輸公司,貨運處壹個月能賺二百萬,按照55%的檔次上繳所得稅是沒問題,交完稅依舊是豐衣足食。
  可若是運輸公司的三產澡堂子也按照55%的檔次繳稅,那豈不是虧大了!
  另外利改稅後,稅種也變得更加詳細,原來的工商稅被分成了產品稅、增值稅、營業稅和鹽稅,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行業。
  比如那些直接搞生產的企業,繳納產品稅和增值稅是理所應當。
  可作為這個企業三產的澡堂子,什麽東西都不生產,如果是跟企業壹起繳納產品稅和增值稅,四舍五入又虧了壹個億。
  在這種情況下,國企三產獨立經營、效益獨立核算、獨立進行納稅,就成了壹件非常必要的事情。
  而三產獨立經營,也會遇到壹個問題,那就是失去了靠山的庇護。
  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是旱澇保收,這其中也包括三產。國企的三產職工吃的是同壹鍋的大鍋飯,同樣是旱澇保收。
  三產獨立經營,效益獨立核算,這大鍋飯就變成了小鍋飯,三產經濟效益好,那自然是工資多獎金高,經濟效益不好,也就只能餓肚子。
  然而國企三產早已經習慣了大樹底下好乘涼,大多數的國企三產都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,最終走向了倒閉的道路。
  在國企下崗潮中,最先下崗的也都是三產職工,即便是電力、石化等壟斷企業,都無法避免其三產的職工下崗。
  在李衛東的記憶當中,運輸公司眾多的三產當中,最終活下來的只有四家。分別是汽修廠、客車站的小賣部、運輸公司子弟學校、以及交通醫院。
  學校和醫院,分別被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所接收,變成了公立性質。汽修廠生意是越來越紅火。而客車站小賣部,靠著賣餅幹火腿腸方便面,反倒是成了壹塊風水寶地。
  然而在李衛東的眼中,那些倒閉的三產卻有很多的潛力可以挖掘,他早已經看中了壹個目標。
  “明年是八六年,企業承包政策就會明朗起來,到時候我可以承包三產了!”
  想到這裏,李衛東不由得開始竊喜,他終於等到了創業的機會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