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 預設戰場
晉末長劍 by 孤獨麥客
2025-1-8 21:03
蔚藍的天空中,白雲朵朵,大雁成行飛過。
地面之上,大風起兮,旌旗獵獵。
雙方數千騎在曠野中展開了激烈的搏殺。
劉閏中帶了壹千五百騎趕至戰場,接應殷熙統率的近兩千義從軍。
他們很快被在外圍遊弋的鮮卑輕騎發現了。
雙方拉開了距離,在寬闊的場地上反復對射。
呼喝之下,時不時有人應弦而倒。
劉閏中已經中了壹支箭,箭矢卡在甲內,顫顫巍巍的。
從上黨帶來的輕騎更被射倒了百余人,損失不可謂不慘重。
他第壹次發現,這場騎兵廝殺的烈度有點高。
鮮卑人怎麽不退呢?妳們不也是部大、首領制麽?死了人丁,自己吃虧,為什麽還要打下去?
媽的,他都快堅持不下去了。
再壹次收攏部伍時,劉閏中扭頭看了壹下眾人,道:“不準退!正是咬牙堅持的時候,退什麽退?沖!”
同樣的部落體制,同樣的生活方式,但人不壹樣,差別就是這麽大。
說白了,戰陣廝殺,就是比誰更能忍受傷亡。
就這交手壹瞬間來看,鮮卑人似乎比羯人更能忍受壹些。
劉閏中其實也想退,但今天不敢。
他若不能攔住這些鮮卑騎射手,坐視他們與鮮卑沖擊騎兵壹起夾擊義從軍,義從軍必然慘敗,這個責任不是他能承擔的。
角聲再起之後,劉閏中將人馬分成兩撥,壹撥三四百騎,棄了角弓,拿出刀盾,策馬加入近戰搏殺,另壹撥千騎仍然與鮮卑騎射手們兜圈子射箭,有機會就拔刀互砍——騎射手之間的交鋒,並非全程用箭,有時候也會拿短兵互相劈砍。
在他們身後,似乎隱隱能聽到密集的鼓聲。
那是大隊步軍前進時整理隊形的聲音,所有人都知道,晉軍後面有大股援軍趕至,卻不知離這還有多遠了。
這樣壹種情況下,鮮卑人越打越焦躁,在發現無法沖垮義從軍後,士氣有些低落。
在劉閏中孤擲壹註,親自帶數百騎掩殺過來後,他們終於失去了信心,調轉馬首,向石嶺關方向退去。
城中還有數百騎,不過這會都下馬立於城頭,面色猶豫,顯然吃不準該怎麽辦。
“去把火把取來。”壹部大沖上了城頭,看著正沿著山坡壹邊艱難行走,壹邊互相射箭廝殺的雙方騎兵,吩咐道:“我壹回來就點火。”
說罷,徑自下了城,然後帶著屯於城後的數百騎沖了下去,接應己方潰兵。
他們的速度非常快,找的出發陣地也好,乃壹處地勢較高的緩坡,可直接騎馬下沖。
沖鋒之時,聲勢很大,直接把正處於上坡狀態、速度緩慢的義從軍追兵給沖了個七零八落,死傷慘重。
得手後也不戀戰,唿哨壹聲,帶著千余潰兵慢慢回了石嶺關。
義從軍潰退下去後,退後數百步結陣。
雙方壹在山上,壹在山下,互相對視著。
劉閏中策馬趕了上來,找到殷熙後,低聲說道:“殷將軍,我看索頭要跑。”
殷熙方才親自率隊追擊,緊咬不放,差點被從緩坡上沖下來的鮮卑生力軍給陣斬。
若非自家部曲將馬讓給他,可能還真跑不掉了。
見殷熙不語,劉閏中又道:“殷將軍何必自責?打仗就是這個樣子,今天妳坑我壹下,明天我坑妳壹下,太正常了。打了勝仗,哪能不追擊呢?不追擊要被人罵。追擊了,遇到賊人伏兵,吃了虧,也要被罵。這種事很難避免,全看運道了。”
殷熙面色稍緩,看了劉閏中壹眼,笑了笑。
這廝是會安慰人的。
確實,情急之下追擊,哪能顧得了那麽多?若不追擊,問題更大。
只能說索頭太狡猾了,他太倒黴了。
“妳方才說索頭要跑——”殷熙話音剛落,卻見石嶺關內煙柱沖天而起,隱有火光冒出。
“索頭打仗就這個樣子。”劉閏中又道:“雖稱勁悍,敢對沖死戰,但也留有匈奴遺風,喜誘敵深入,反復襲擾,令其疲憊,士氣低落,時機成熟後再發動決戰。”
“他們燒石嶺關,很明顯是不想留完整的城池、居所給我軍。”
“放火後退卻,乃誘敵之計,試圖把大王帶來的步軍拉到數百裏之外,再截斷糧道,圍而殲之。”
“我料索頭定在雁門立有堅寨,以阻我大軍,騎軍則散在左右兩翼,只待伏發。他們慣會這壹招。”
殷熙聽完,問道:“妳覺得大王此戰沒有勝算?”
“勝算不大,頂多是個和局罷了。”劉閏中搖了搖頭,道:“若鮮卑立營柵、守城池,就憑大王帶來的萬余步卒可能拿下?”
殷熙想了想,光憑銀槍軍和黃頭軍萬余人,可能還真攻不下城池,更何況不可能拿全部步卒去攻城,頂多出動數千人,那就更不可能打下來了。
而攻不下城池、營壘,頓兵於堅城之下,再被敵人騎軍反復沖擊後路,那是真的危險。
“先別說這些了。”殷熙嘆了口氣,道:“先上去滅火。”
******
二十八日,“大將軍邵”的帥旗已經插上了石嶺關城頭。????邵勛登高望遠,看向北方不斷遊弋的索頭騎兵,問道:“平陽援軍至何處了?”
“已過秀容,正往樓煩而去。”張賓答道。
“讓他們換個方向……”邵勛喚來僚佐,低聲吩咐了壹連串的命令。
僚佐很快寫完,檢視無誤之後,遣信使帶走。
張賓有些驚異。這打仗的方略,可真是……
“來晉陽也沒用。”邵勛說道:“可戰之兵太少,若賊人據守險隘、堅城,恐無計可施。邵慎那壹路不過萬人,來了也未必能改變大局,還不如換個方向,或有所獲。對了,落雁軍也不要來了,讓段末波去和邵慎匯合。”
張賓微微頷首。
打拓跋鮮卑須得用舉國之力,眼下卻頗為不足。
“走吧。”邵勛看了張賓壹眼,笑道:“索頭步步後退,先棄晉陽外圍,再棄盂縣、石嶺關,看現在這樣子,九原縣(今忻州)應該也放棄了。他拋出這麽多甜頭,我先吃下來再說。”
說話間,石嶺關外已經有壹支步騎混合編隊北上了,直朝新興郡九原縣而去。
三十日,輕松收復空無壹人的縣城。
索頭與義從軍交戰,各自死傷數百,向北退去。
這個時候,邵勛的軍令抵達了九原:全軍停駐,固守城池,不得北進,違令者斬。
九原離石嶺關四十裏,乃新興郡治所。
出城北上五十裏,可至忻口。
據前方探報,忻口附近似有索頭大軍,眾不下二萬,依山立寨,隔河樹營。
邵勛雖然不太清楚索頭的具體兵力部署,但多年征戰經驗告訴他,最好不要在敵人選定的作戰地點廝殺。
忻口是索頭預設的決戰地點,這壹點越來越清晰了。
而此時的忻口確實成了兵的海洋。
大批自平城、新平、雁門等地征發而來的牧人、役徒正在挖掘壕溝,修築土墻,修繕營壘。
壹萬多步兵屯於營壘、山寨之中,打算依托河流、山勢消耗晉兵,令其減員、疲憊。
戰馬在不遠處嘶鳴著。
壹隊隊騎兵選好了出發陣地,藏於步兵營壘附近的山谷之中、樹林之後。
壹旦晉軍強攻營壘不克,向後退卻之時,他們就大舉沖鋒,盡可能殺傷晉軍有生力量。
另壹部分騎兵被派到南方更遠處,主動尋找晉軍騎兵,盡可能消耗之。
正如邵勛所料,這就是他們的預設戰場:將晉軍誘出石嶺關百裏,在忻口、石嶺關之間的空曠原野中,聚而殲之。
這不是草原打法,而是混合了中原、草原的變異戰術。
現在唯壹的問題是,雙方主帥如何抉擇。
六月初壹,拓跋郁律來到了忻口,登山眺望南方。
平坦的盆地之中,草木茂盛,壹望無際。
塢堡、村落已不可尋,荒蕪得仿佛這裏遭過壹場滅世瘟疫壹般。
邵賊到底還來不來?
拓跋郁律有些吃不準了,預設好的殲敵戰場,結果敵人不來,讓他心裏空落落的。
這就好像前漢於馬邑埋伏匈奴壹樣,只不過雙方調換了角色。
到底哪裏出了問題?
又或許是邵賊過於老辣,不願置身險地?
換個楞頭青將領就好了,頓兵忻口之外,進不能進,退不能退,可輕松收獲大勝。
但邵賊不來,他可就有些麻煩了。
前後幾次交戰,損失兵力超過四千。
諸部首領們不會管邵賊死傷了多少人,他們只會盯著自己。
想到這裏,拓跋郁律有些煩躁了。
兩軍對峙,長久下去,他的壓力會越來越大。
無端地,他心中考慮起了之前新黨們的提議:罷兵言和。
但使者好像被扣留了,並未回返……
六月初二,邵慎在秀容以東的山谷中接到了傳自石嶺關的軍令。
反復看了幾遍後,他沒有猶豫,就地征發了千余部落輕騎,並義從軍壹千、薛氏騎兵五百,折向西北。
六月初四,在抵近嵐谷之時,落雁軍兩千騎狂奔而來,與其匯合。
六月初五,全軍抵達嵐谷縣,休整壹日後,帶上兩千余府兵,兵出草城川。
(本章完)
簡單介紹下東漢和鮮卑的戰爭
鮮卑起源很早,冒頓單於時就有了,被匈奴打敗,遠竄塞外。
東漢時期,匈奴潰滅後,鮮卑蠶食匈奴地盤,吸收當地各個部族(包括匈奴),慢慢形成了融合民族。
史載匈奴遺種十余萬落,應該大部分都被鮮卑吞並了,或者被擊殺了。
落是草原計量單位,最開始是壹個帳篷。到了曹魏、西晉時期,烏桓、鮮卑出現幾個帳篷在壹起放牧(壹般是4個帳篷),這幾個帳篷統稱為壹落,但並非普遍現象。
落的人數很不好統計。
如果是單個帳篷,少則壹人,多則壹大家子4-7人。
如果是多個帳篷,那更不好統計。
下面進入正題。
鮮卑壹開始的戰鬥力是比較差的,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壹年(45),鮮卑、匈奴萬余騎寇遼東,太守祭肜“自被甲陷陣,虜大奔,投水死者過半,遂窮追出塞”。
戰鬥過程就這麽簡單壹句話。
從中可以判斷出,鮮卑、匈奴騎兵10000+入侵遼東,東漢軍隊集結交戰,鮮卑、匈奴的輕騎兵直接被重甲騎兵沖垮了。
這個時候的鮮卑,大概率還是傳統草原騎射戰術,本身裝備也差,被壹沖就垮。
此戰過後,鮮卑明白了自己的斤兩,於是前來投靠。
但投靠的時間不長。
(壹)漢和帝時期(88-106)——東漢開國六七十年,距離董卓入京(189)天下大亂還有大約壹百年時間——鮮卑第壹次叛亂。
(1)和帝永元九年(97),遼東鮮卑攻肥如縣,太守祭參坐沮敗,下獄死——規模不詳,戰鬥過程不詳。
(2)永元十三年(101),遼東鮮卑寇右北平,因入漁陽,漁陽太守擊破之——規模不詳,戰鬥過程不詳。
漢和帝在位剩余時間無戰鬥記錄。
總結壹下:這兩次基本就是寇邊劫掠,規模應該不大,最多幾千騎兵。
(二)漢殤帝、漢安帝時期(106-125)
(1)延平元年(106),鮮卑復寇漁陽,太守張顯率數百人出塞追之,後來遇到鮮卑人埋伏,幾百人潰散,張顯、嚴授等人斷後力戰,俱死。
“因復進兵,遇虜伏發,士卒悉走,唯授力戰,身被十創,手殺數人而死。顯中流矢,主簿衛福、功曹徐鹹皆自投赴顯,俱歿於陣。”
永初年間(107-113),“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,鄧太後賜燕荔陽王印綬,赤車參駕,令止烏桓校尉所居寧城下,通胡市,因築南北兩部質館。鮮卑邑落百二十部,各遣入質。是後或降或畔,與匈奴、烏桓更相攻擊。”
鮮卑投靠了過來,幫東漢打匈奴、烏桓。
這應該是東漢使用了外交手段。
匈奴、烏桓壹樣入塞劫掠,東漢也很煩他們,於是拉攏鮮卑。
鮮卑大概也想進壹步吞並匈奴、烏桓的部落,並收取互市好處,於是雙方壹拍即合。
另外,此時鮮卑並未統壹,來投的部落也不能代表鮮卑這個大群體。
(2)元初二年(114),遼東鮮卑圍無慮縣,州郡合兵,固保清野,鮮卑無所得。復攻扶黎營,殺長吏。
(3)元初四年(116),遼西鮮卑連休等遂燒塞門,寇百姓。烏桓大人於秩居等與連休有宿怨,共郡兵奔擊,大破之,斬首千三百級。
(4)元初五年(117)秋,代郡鮮卑萬余騎遂穿塞入寇,分攻城邑,燒官寺,殺長吏。
(5)這壹年冬天,鮮卑入上谷,攻居庸關,復發緣邊諸郡、黎陽營兵、積射士步騎二萬人,屯列沖要。
(6)鮮卑入馬城塞,殺長吏。度遼將軍鄧遵發積射士三千人,及中郎將馬續率南單於,與遼西、右北平兵馬會,出塞追擊鮮卑,大破之。
(7)建光元年(121),其至鞬復畔,寇居庸,雲中太守成嚴擊之,兵敗,功曹楊穆以身捍嚴,與俱戰歿。
鮮卑於是圍烏桓校尉徐常於馬城。度遼將軍耿夔與幽州刺史龐參發廣陽、漁陽、涿郡甲卒,分為兩道救之;常夜得潛出,與夔等並力並進,攻賊圍,解之。
到了這會,史書對鮮卑有壹個評價:“鮮卑既累殺郡守,膽意轉盛,控弦數萬騎。”
(8)延光元年(122),復寇雁門、定襄,遂攻太原,掠殺百姓。
(9)二年冬(123),其至鞬自將萬余騎入東領候,分為數道,攻南匈奴於曼柏,薁鞬日逐王戰死,殺千余人。
(10)三年秋(124),復寇高柳,擊破南匈奴,殺漸將王。
漢安帝這不到二十年過去了。
總結壹下,比起漢和帝十八年,戰鬥頻次大大增加,規模也逐漸變大了。
如果說之前還是幾百、幾千規模,現在已經是幾千、萬余規模。
東漢邊塞郡縣的兵力構成是:郡兵+胡騎。
郡兵裏面胡人、漢人都有,步騎皆有。
胡騎主要是匈奴,烏桓,可能也有部分投靠過來的鮮卑。
元初五年(117)是壹個分水嶺,從這壹年開始,東漢朝廷調用內地兵馬,不然守不住,如積射士、黎陽營。
積射士是弓弩兵,主要用來防守,也可以跟隨車隊出戰。
黎陽營是東漢正規騎兵。
但這兩者都有很大缺陷,積射士主要參加防守戰鬥,黎陽營規模太小,對外作戰主力還是靠的胡人雇傭兵以及邊塞郡兵裏的騎兵部隊——後者和黎陽營壹樣,規模也不大。
116年,烏桓大人於秩居和鮮卑大人連休有仇,與郡兵壹起奔擊,斬首1300。
117年算是壹次規模比較大的戰鬥了,因為鮮卑人自秋入冬,連續進攻,連破城邑,連殺長吏,於是鄧遵率積射士3000弓弩兵、匈奴騎兵(人數不詳)、兩個郡的郡兵(人數不詳),出塞追擊,大破之。
戰鬥過程其實可以推導。
鮮卑人大掠而回,跑路了,鄧遵尾隨撤退的鮮卑人追擊,戰果是“大破之”,“獲其生口及牛、羊、財物甚眾”。
121年開始,東漢就比較被動了。
鮮卑四分五裂,不斷有人投靠漢朝,又不斷有人反叛,同壹時間內反漢的鮮卑人穩定在“控弦數萬騎”。
從121年-124年,遼東、遼西的胡人雇傭兵損失慘重,死了兩個王。
鮮卑人戰鬥力提升了,也打出了自信心“鮮卑既累殺郡守,膽意轉盛”。
東漢邊塞四處是漏洞,還被鮮卑打到太原,“掠殺百姓”。
(三)漢順帝(125-144)時期
(1)永建元年(126)秋,鮮卑其至鞬寇代郡,太守李超戰死。
(2)永建二年(127)春天,前壹年秋天入寇的鮮卑人飽掠而回,中郎將張國派兵尾隨追擊。
“遣從事將南單於兵步騎萬余人出塞,擊破之,獲其輜重二千余種。”
(3)還是這壹年,遼東鮮卑六千余騎亦寇遼東玄菟,烏桓校尉耿曄發緣邊諸郡兵及烏桓率眾王出塞擊之,斬首數百級,大獲其生口、牛、馬、什物,鮮卑乃率種眾三萬人詣遼東乞降。
(4)三年、四年(128-129),鮮卑頻寇漁陽、朔方。
(5)六年秋(131),耿曄遣司馬將胡兵數千人,出塞擊破之。
(6)同年,漁陽太守又遣烏桓兵擊之,斬首八百級,獲牛、馬、生口。
烏桓豪人扶漱官勇健,每與鮮卑戰,輒陷敵,詔賜號“率眾君”。
(7)陽嘉元年(132)冬,耿曄遣烏桓親漢都尉戎朱廆率眾王侯咄歸等,出塞抄擊鮮卑,大斬獲而還.
(8)二年春(133),匈奴中郎將趙稠遣從事將南匈奴骨都侯夫沈等,出塞擊鮮卑,破之,斬獲甚眾。
(9)秋天,鮮卑穿塞入馬城,代郡太守擊之,不能克。
134年及之後十年無戰鬥記錄。
總結:漢順帝十九年間,前幾年鮮卑依然入寇,東漢采取了“以胡制胡”的策略。
比如127年,張國派幕僚“從事”統率匈奴兵萬余。
131年,耿曄派幕僚“司馬”率胡兵數千人。
同年,漁陽太守派烏桓兵出擊。
132、133年幾次,都是匈奴、烏桓等兵出擊。
胡人花錢少,壹點點錢帛就能雇傭其賣命,使用胡人雇傭軍看樣子是壹種低成本省錢方式,這可能與西邊涼州局勢有關。
這幾次胡人輕騎出塞,應該是壹種突襲戰術,即打擊正在放牧的鮮卑人,讓他們措手不及,殺其人丁,掠其牛羊,破壞其生產力,再輔以政治手段,招降部分鮮卑部落,分化瓦解。
所以漢順帝後十年,鮮卑人消停了壹段時間。
值得壹提的是,這壹時期東漢朝廷用胡人打仗,開始出現賴賬、拖欠工資的事情,後果壹時不顯,但長期這麽做,很顯然會打擊胡人雇傭軍的積極性,惡果會慢慢顯現。
另外,這壹時期的交戰規模也不大。
(四)漢沖帝、桓帝(144-168)時期
壹開始比較太平。
順帝後期(137年),鮮卑人投鹿侯“初從匈奴軍三年,其妻在家生子”。
好家夥,出去從軍三年,回來後老婆生了個兒子?
鹿侯歸,怪欲殺之。
他老婆說我可以解釋的:“出門打雷,擡頭看時,嘴巴張著,正好有冰雹落入嘴裏,不小心吞下去了,於是就生了這個孩子。”
投鹿侯不聽,遂棄之。
妻私語家令收養焉,名檀石槐。
檀石槐家庭條件還不錯,居然有“家令”這個官。
“年十四五,勇健有智略。異部大人抄取其外家牛、羊,檀石槐單騎追擊之,所向無前,悉還得所亡者,由是部落畏服。乃施法禁,平曲直,無敢犯者,遂推以為大人。”
從十四五歲起,檀石槐就開始壹步步統壹草原的步伐。
(1)永壽二年(156)秋,檀石槐20歲,已經有了壹定的地盤和部眾,“遂將三四千騎寇雲中”。
(2)延熹元年(158),鮮卑寇北邊。冬,使匈奴中郎將張奐率南單於出塞擊之,斬首二百級。
(3)二年(159),鮮卑入雁門,殺數百人,大抄掠而去.
這兩次不知何人統率,應該是部落老毛病犯了,南下劫掠,規模是千人級(斬首二百)。
(4)六年夏(163),千余騎寇遼東屬國.
(5)九年夏(166),這壹次規模罕見地龐大——
“遂分騎數萬人入緣邊九郡,並殺掠吏人。於是復遣張奐擊之,鮮卑乃出塞去。”
從這壹年往後,隨著檀石槐逐步統壹草原,邊患已到了難以遏制的地步,有時壹年達三十次之多。
漢桓帝決定用外交手段解決:封王+嫁公主和親。
檀石槐野心勃勃,拒絕了。
“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,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,欲與和親。檀石槐不肯受,而寇抄滋甚。乃自分其地為三部: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,接夫余、濊貊二十余邑為東部,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為中部,從上谷以西至敦煌、烏孫二十余邑為西部。各置大人主領之,皆屬檀石槐。”
這壹段時期,史書都不太好記載鮮卑入寇了,因為壹年最多三十次,怎麽記載?
以前幾年甚至十年都沒壹次,密集時期壹年壹次,偶爾兩次,現在鮮卑入寇的規模、頻率太誇張了,而東漢只能派胡人雇傭軍出動,聊作抵禦。
漢桓帝在位22年。
(五)漢靈帝(168-189)時期
(1)熹平三年(174)冬,鮮卑入北地,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擊破之。
(2)五年(176),鮮卑寇幽州。
(3)六年(177)夏,鮮卑寇三邊。
這幾年邊境劫掠其實非常頻繁,史書就只簡單記載今年鮮卑來劫掠了,懶得具體寫了,太多了。
漢朝還是派胡人雇傭軍出戰。
秋,夏育上言:“鮮卑寇邊,自春以來,三十余發,請征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,壹冬二春,必能禽滅。”
壹開始不同意,覺得打不過,沒有勝算。
後來中常侍王甫力排眾議,出兵便定下了。
調遣精銳兵馬,分三路,以夏育、臧旻、田晏為將,用軍事手段解決鮮卑。
這是東漢與鮮卑糾纏幾十年以來,出動兵馬最多的壹次。
三路統帥都富有經驗。
夏育是涼州三巨頭之壹,是對羌作戰的名將。
“夏,自進營,去羌所屯凡亭山四五十裏,遣田晏、夏育將五千人據其山上。羌悉眾攻之,厲聲問曰:“田晏、夏育在此不?湟中義從羌悉在何面?今日欲決死生。軍中恐,晏等勸激兵士,殊死大戰,遂破之。”
“分遣晏、育等將七千人,銜枚夜上西山,結營穿塹,去虜壹裏許。又遣司馬張愷等將三千人上東山。虜乃覺之,遂攻晏等,分遮汲水道自率步騎進擊水上,羌卻走。因與愷等挾東西山,縱兵擊破之,羌復敗散。追至谷上下門窮山深谷之中,處處破之,斬其渠帥以下萬九千級,獲牛馬驢騾氈裘廬帳什物,不可勝數。馮禪等所招降四千人,分置安定、漢陽、隴西三郡,於是東羌悉平。”
三人之中,兩人是來自涼州的大將,戰功赫赫,就臧旻是依靠鎮壓內地起義叛亂起家的,非邊地大將,但也不能說沒有軍事經驗。
(4)六年(177)八月,夏育出高柳,田晏出雲中,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單於出雁門,各將萬騎,三道出塞二千余裏。
漢軍三路來攻,檀石槐“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”,他也分兵三路,三路對三路。
“育等大敗,喪其節傳輜重,各將數十騎奔還,死者什七八。三將檻車征下獄。”
東漢本來兵就不多,壹下子損失三萬騎兵,直接逆轉兩國局勢。
於是檀石槐開始積極整頓內部,準備南下中原。
但四年後,突然病死了,活了四十五歲。
他壹死,兒子和連繼位,能力很差,不能服眾,劫掠北地郡時被強弩射死。
然後鮮卑慢慢陷入內亂,互相攻殺,四分五裂。
(六)靈帝以後
鮮卑內戰之後,無力南下。
漢地也慢慢陷入亂戰。
曹魏時期,“後鮮卑大人軻比能復制禦群狄,盡收匈奴故地,自雲中、五原以東抵遼水,皆為鮮卑庭。數犯塞寇邊,幽、並苦之。”
“田豫有馬城之圍,畢軌有陘北之敗。”
“青龍中,帝乃聽王雄,遣劍客刺之。然後種落離散互相侵伐,強者遠遁,弱者請服。由是邊陲差安。”
“比能眾遂強盛,控弦十餘萬騎。每鈔略得財物,均平分付,壹決目前,終無所私,故得眾死力,餘部大人皆敬憚之,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。”
軻比能算是檀石槐之後收拾最多部眾的人,但他最多時只有十幾萬騎,且曹魏壹直想辦法幹涉鮮卑內部,分化瓦解,以至於軻比能比檀石槐的實力差了很多。
曹魏沒有用軍事手段解決軻比能,他們采用的是“刺客”……
斬首之後,鮮卑再亂,散成壹地。
直到本書西晉年間,鮮卑始終未能統壹,仍分為段、慕容、宇文、拓跋四部。